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2024年全国新高考I卷满分作文3篇(科技与问题并不守恒、莫被人工智能之刃扼住咽喉)
科技与问题并不守恒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 杨钧婷
这是一个被现代高科技裹挟的时代,互联网早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chatgpt、sora等人工智能横空出世,一次次刷新人类的认知。科技似乎成了忠实有力的助手,可是,我们的问题真的会因此变少吗?不然。我以为,虽然科技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但有些是它无能为力的,此外,它还会带来新的问题。因此人类无法借助科技的翅膀逃离文明长河里浮沉的问号,在高科技的安乐窝里一劳永逸。
机器无法通晓人类心灵的语言,更不能捕捉纷繁的思绪与灵感。悠悠岁月积淀下人类宝贵的文化符号,那些经过时间冲刷而历久弥新、熠熠生辉的思想绝非大数据一朝一夕的模仿可以复刻。Sora刚刚推出时,曾引起人们对影视行业生存的恐慌。事实上,它也许可以比人类更出色地解决技术问题,却无法匹敌人类的审美情趣和独特创意。在心灵、情感与思想的问题面前,人工智能不过是蹩脚的信息整理和模仿者,它生硬的回答无法使我们引起共鸣。
伴随科技到来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历来饱受争议。如何看待AI绘画的版权问题?AI复活的利弊如何衡量?这些问题至今尚无大众普遍认可的定论。大数据杀熟、信息茧房等新名词所反映出的现象更是织成了束缚和困扰人类的网,倘若没有清醒的认知,便只能在当局者迷的催眠里任科技宰割。由此看来,科技的进步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大量问题。特别是在相关法律机制尚不成熟的当下,高科技手段若被用于非法途径,其危害不可设想。
科技并非忠诚的仆人,倘若使用不当则会反噬人类。诚然,自工业革命后,无数发明将人们从艰苦劳动中解放出来,并开辟出从前只存在梦里的未来图景,我们的生活因此变得便利丰富。但是,在许多问题被快速解决、需求被轻易满足的背后,是人类自身能力的退化、思维的降级。如果只是一味的让机器代我们处理问题,不思进取,不求创新,智慧的源泉终有枯竭的那天,我们将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沦为机器的奴隶。
有人说:“既然问题并不会因科技的进步而减少,我们为何还要大力倡导发展科技呢?”我想说,发展科技并不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其价值也不仅仅在于代替人类的工作。倘若什么问题都可以扔给科技,那么世界早在欲望中硝烟滚滚、沦为废墟。我们唯有秉承不懈追问和求索的精神,方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将科技束缚在道德底线、法律红线内,才能与之和谐共生,开创美好未来。
【简评】
①本文扣题紧,思辨性突出。作者不是简单地作“是”与“否”的判断,而是从科技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可能造成的问题入手,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人类面临的挑战,指出应理性看待科技利弊,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②作者具有较强的比较意识,将人类区别于人工智能的独特优势道出,让我们看到作者既拥抱科技又不神化科技的理性与自信。
③语言表达上,文章语势跌宕,意到笔随,多用逻辑导航词语来联通文意,例如首段的“虽然科技……但是……此外”,第二段的“机器无法……更不能……”以及第四段的“科技并非……,倘若使用不当则会……”,表达的形式有效地服务于内容,足见作者思考透辟深入,遣词造句功力亦深厚。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翔安校区 戴如钰
人类不惜用千年时间熔金铸铁,最终磨炼出一把名为人工智能的利剑,于是许多事情似乎开始变得简单,无需过多思考,一剑劈下,问题迎刃而解。随着大众化的普及,几乎人人都能握上一柄剑。可若干年后,人们是否会麻痹在手起剑落的快感之中,又重回千年前弱肉强食的野蛮时代?
依我之见,问题从来只增不减,人工智能为人类解决了表面上的问题,留下的是更难解决的社会问题。
当工厂里的流水线上已经没有工人的身影,当智能扫地机洗碗机在家家户户中发出嗡鸣的忙音,这柄剑是否已经变成了刺向人类的毒刃?手握剑柄的你我,又何尝不知道答案?人工智能无情地筛去了一大片底层的劳动者,世界在无数齿轮和线路的牵连中,以新的方式运作起来。可更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失业的人们走上街头声泪俱下地控诉,干枯的双臂向时代张着空洞的怀抱。人类是否有能力再造出一支剑鞘,为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兜底?
每当人工智能在屏幕后应接问题的速度再快上一秒,新问题就接踵而至,人工智能惊人的能力不断挑战着人心的阴暗面,用户信息的大量泄露与贩卖早已不是骇人听闻的新鲜事,人人躺倒在量身定制的信息茧房里,好似人工智能的笼中宠物。人心相背,当少部分人手中的力量凝集到一定程度,欲望会让良知变成最脆弱的屏障。世界上最顶尖的一批人聚在一起,共同创造了人工智能,用户如潮水般涌来。对于开发者来说,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既是客户,又是羔羊。人类的伦理底线和价值尺度是否会随着这份欲望而变得可有可无?人类的底线究竟在哪?
当解决问题的方式变得越发简单,人类只需乐此不疲地按下鼠标,将难题化作千万个零和一,留给人工智能咀嚼。人类的求知欲好似化为这问题的一部分,被人工智能“解决”殆尽。人工智能在不断的信息处理中升级优化,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弱化,虽说人工智能并无学习思考能力,只是一味地处理信息,它们永远无法主宰人类,凌驾于你我之上,可人类对它如同抗生素般的依赖又怎不是另一种统治,当人类面对问题时的第一反应是交给人工智能,这何尝又不是一种低头与臣服?
当柯洁输给人工智能的那一刻,人类是否落子无悔?
【简评】
时代大潮浩浩荡荡,人类在不断攀向高处,而越高的山峰也会投下越长的阴影,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前方的无限风光,更要以敏锐的视野、审慎的心态防备可能的隐患。互联网、人工智能本应是人们便捷的工具,但若一味依赖工具,人类文明所赖以生存的创造力便将被扼杀。本文紧扣当下人工智能的热点话题,以剑为喻,揭示了滥用工具所带来的反噬效果,继而以形象、凝练的语言,展现出科技进步带来的副作用,并由此引人深思:人类的底线究竟在何处?当然,在更深层次的思辨上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凝视群山 天问恒在
湖南省益阳市一中 王芳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屈原以一篇《天问》,开启了对自然界和宇宙万物奥秘的探索之门。
问题即探索,人类源远流长,探索永不止歇。因此,关于人类会不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问题越来越少的问题,从来就不是问题。这就像潮汐涨落,月亮盈亏,群山无言凝视,天问恒久长存。
当谷歌的搜索引擎上,一个词条能蹦出成百上千个答案;当输入一个病症特征,网页上弹出各种回复,告知疾病原理及治疗方案;当高德地图指示“前方有急刹,请降速行驶”……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似乎被卷入了一个无需用脑只需服从指令的怠惰旋涡。对于人工智能的依赖使越来越多的人被动思考,失去了对未知探索的激情,只能在各种指令中“唯命是从”。
然而,问题真的会在AI技术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少吗?关于科技,关于人文,关于艺术,关于情感,关于一切精密仪器无法测量的事物,让我们向几千年前歪歪扭扭的足迹漫溯,追问“问题”的来路,探寻“问题”的去向。
东方的老子关于宇宙来处“无中生有”的追问,西方的霍金用宇宙大爆炸回答;张衡在夏日夜空数星星仰头向天的追问,在地心找到答案;达·芬奇对油画透视三维原理的追问,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中找到答案;瓦特对于蒸汽冲动壶盖的追问,开启了整个工业革命时代;弗洛伊德与荣格关于梦和人格的追问,在对潜意识的追溯中找到答案……纵观横视,人类史就是一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无数问题纷至沓来,直抵事物核心本质,这才有了各行各业的人们上下求索的身影。
无论时代发展快慢,有人的地方,从未缺少过问题,是问题推动了发展。人工智能发展得再高级,它能解决的,也永远只能是人类认知范围内已经设定的最高级别的问题,也仅能得到最强的综合答案而已。它又如何面对毫无规律地变化着的情感?如何处理审美的主观性带来的千差万别?
更何况,未知永远横在我们前面。火解决吃生食的诸多问题,却引发了族长之争;氏族社会解决单个个体所受威胁,而扩张又迫在眉睫……一个问题的解决,总是伴随着另一个新问题的出现,如同一个浪潮推动一个浪潮。
时间永久流逝,问题恒久长存。互联网又如何?AI又如何?人类注定与问题共存,也注定在解决问题的行程里不断前进、不断创造、不断创新。且看群山环绕,翠色如流,人与自然从未分割。面对高科技下可能产生的怠惰惫懒,“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相关资料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