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蔓”,名词作动词)
B.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该句是判断句)
C. 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芬”,这里是使动用法)
D. 【乙】文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了芙蕖“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的特点。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4分)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11、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文作者爱莲主要原因。(2分)
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7.D
【解析】
A项中“濯清涟而不妖”的“清”意为“清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清”意为“凄清”,两者意思不同。
B项中“中通外直”的“通”意为“贯通”,“政通人和”的“通”意为“通达”,意思不同。
C项中“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的“谓”意为“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谓”是“叫作”的意思,两者意思不同。
D项中“请备述之”的“备”意为“详尽”,“前人之述备矣”的“备”意为“详尽的”,两者虽用法略有差异,但大致意思还是相同的。故选D.
8.A
【解析】
A项两句中的“之”均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用法相同。
B项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焉”是语气词,无实际意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焉”是疑问代词,意为“哪里”,两者用法不同。
C项中“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的“而”表递进关系;“杂然而前陈者”的“而”表修饰关系,两者用法不同。
D项中“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的“于”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引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于”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两者用法不同。
9.D
【解析】
是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来写的,并非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②不到白露时节变成白霜的时候,它的使命就止息了(或它的花事就结束了)。
11.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文作者爱莲的主要原因:
甲文:作者爱莲是因为莲花具有高洁、正直、质朴的君子品格,这是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特征中提炼出来的。
乙文:作者爱莲(芙蕖)是因为芙蕖不仅美丽可爱、可供观赏,而且“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具有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