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B)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B)
2024.11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学术界有一个影响较为广泛的看法,认为以儒家伦理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适应甚至可能阻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生发展。对于这样的学术性研判,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予以思辨:其一,从促发资本主义的历史实践维度看:其二,从基于市场的经济发展实践来看。
从学术逻辑来看,现有的关于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主张不适应甚至会限制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探讨,绝大多数是基于欧洲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生发展的立场而论的。现代市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科技创新,这一因素使欧美更先进而中国相对落后,西方学者针对这一发展事实,将经济与科技总体落后的原因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而认为,中国要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工具理性,从根本上还需要引入价值理性。欧洲文化土壤长出的作物没有在中国文化田地里出现,据此就认为这类能产生巨大经济价值的作物也根本没法在中国生长,这显然不是合理有效的逻辑判断。如果在理论上承认现代市场经济有多元发生诱因,也具有多种形态,那么,上述判断就显得武断而缺乏理论严谨性。
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文明稳定有序及其包容壮大的进程与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历史具有总体上的正相关性。回顾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华文明从源头上就具有有序统一的社会文化发展特征。中国历史上,凡是文化统一有序、社会和平稳定的大王朝时期,往往会形成内部统一大市场,人尽其力物畅其流,经济自然发达。儒家文化长期作为传统社会主流价值,在国家治理层面上推崇“庶富教”(孔子)、“仓廪实”(孟子),在个体意义上鼓励合理的财富创造(“义利相生”)。在社会动荡时,尤其是传统文化生态受到冲击甚至破坏时,比如近代百年大变局,经济发展也往往明显受到抑制。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相关资料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