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11月高三阶段性调研监测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三阶段性调研监测考试
语文试题
2024.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元祐时代的“士人画”,即“文人画”观念的提出,使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从元祐文士大量论及的文人画家来看,他们认为“士人画”高于“画工”画品之处,并不在于题材、格局、技法的卓越性,而在于文人特有的艺术修养、精神气质、生活情趣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使元祐文士的绘画品评标准也不同于前代,他们站在社会批评家的角度,在论及艺术主题与艺术形式的关系时,以“六法”为基础,讲求正格,体现了用世之志。这对后世绘画,甚至当今画坛部分人认为文人画就是任意挥毫涂抹的认识,有着警示意义。绘画要有一个基础,其基础在于“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也是“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苏轼《书吴道子画后》)。然而,每当论及艺术态度与艺术趣味的关系时,元祐文士又站在一个自由艺术家或曰个体化批评的立场上,以“画以适吾意”为旨归,尚清韵,好别趣,体现出独善其身的创作心态。这一双重尺度艺术评价标准,既适用于不同时期对待不同对象的文艺评论,也适用于同一时期对待同一对象的评论。
总体而言,就元祐文士的绘画经历以及题画诗创作来说,他们大多数是知画、晓画,但并非善画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经过正规的造型训练而达到“技”近乎“道”的经历,但却拥有一个共同的立足点,即拥有过由“器”进乎“道”的创作经验和高峰体验。比如,苏轼的诗文、米芾的绘画、黄庭坚的书法,这些艺术经验带给他们一定程度的创作自信,当他们进行绘事活动时,这种自信会不自觉地作用于绘画这个“器”,使他们的绘画超乎以往的画苑作品,更有书卷气、文人味儿。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道,“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创作与批判、考证,原本出自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需要不同的功夫。但是,元祐文士直接从形而上出发来规范形而下,这是文人画从台后走向台前的第一个亮相动作。
事实上,在当时元祐文士的绘画品评中,“尚意”显然是指个性的解放。可以看到,他们选择题画赋诗的绘画作品并不是那些仅仅为了畅意的涂鸦作品,而是那些既能体现诗兴意味又能使用传统技法的绘画形态。元祐文士使程式超越了程式,笔墨超越了笔墨。他们为“文人画”提出的相应理论所形成的画风,虽然在当时没有成形,但历经后世的绘画实践进而成为最具中国绘画特色的代表,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代名词。他们对中国文人画的推动作用影响深远。
(摘编自康倩《中国文人画史上的“元祐”时代》)
材料二:
推动传统文人画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于一个“真”字。绘画中存在着两种真实,一种是外在形象的真实,一种是生命的真实。文人画认为,绘画作为表现人的灵性之术,必须要反映生命的真实,故外在形象的真实被文人画排除出“真”的范围。生命真实是通过中国艺术的独特追求——“境界”来实现的。境界,在一定的意义上,可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相关资料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