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必修下 >>谏逐客书 >>

统编版必修下册《谏逐客书》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文言文《谏逐客书-李斯》知识点梳理
  文言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遂散六国之(同“纵”,合纵)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同“纳”,接纳)
3.而陛下之/娱心意、说耳目者(同“悦”,喜爱)
4.西蜀丹青不为(同“彩”,彩饰)
5.玑之珥(同“附”,附着,加上)
6.寇兵而赍盗粮(同“借”,借给) 
三、一词多义 
1.
①而穆公之/疏士而不(动词,任用)
②孝公商鞅之法/惠王张仪之计(动词,采用、采纳)
③百姓乐(动词,被役使)
2.
地千里(动词,攻占)
孝廉不行(动词,举荐)(《张衡传》)
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鸿门宴》)
④莫令事不(动词,成功)(《孔雀东南飞并序》)
3.
①至今强(形容词,社会安定,有秩序)
②伏惟圣朝以孝天下(动词,治理)(《陈情表》)
③今水军八十万众(动词,部署)(《赤壁之战》)
4.
①包九夷,鄢、郢(动词,控制)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诸侯之术也(动词,制服)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名词,规模)(《岳阳楼记》)
5.
①客何于秦哉(动词,辜负、对不起)
②秦贪,其强(动词,倚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则胜之数,存亡之理(动词,失败)(《六国论》)
6.
①今陛下昆山之玉(动词,收罗)
②而千里(动词,到达)(《劝学》)
③家贫,无从书以观(动词,得到、获得)(《送东阳马生序》)
④所以兴怀,其一也(名词,思想情趣)(《兰亭集序》)
7.
①今弃击瓮叩缶而《郑》《卫》(动词,选择、取用)
②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其深(动词,成就)
③金砺则利(动词,靠近)(《劝学》)
④连辟公府不(动词,赴任、就职)(《张衡传》)
8.
①西取由余戎/东得百里奚苑(介词,从)
②此五子者,不产秦/必出秦然后可/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侧(介词,在、从)
③客何负秦哉(介词,对、对于)
④锦绣之饰不进前(介词,到)
⑤内自虚而外树怨诸侯(介词,与、跟)
9.
①而穆公用(代词,他们,他)
②孝公用商鞅法/获楚、魏师/是使国无富利实(助词,的)
③由此观(助词,衬字,不译)
④必秦国所生然后可(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0.
①窃为过矣(动词,认为)
②民殷盛/是以太山不让土壤(介词,因为)
③此四君者,皆客之功(介词,凭借、依靠)
④今乃弃黔首资敌国/却宾客业诸侯/今逐客资敌国(连词,表目的,来) 
三、古今异义
1.使之西面事秦(古义:向西。今义:西边)
2.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承接关系)
3.今取人则不然(古义:不是这样。今义:连词,表转折)
4.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古义:在于。今义:在意,介意)
5.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
6.兵强则士勇(古义:武器精良。今义:军队战斗力强)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西取由余于戎,得百里奚于宛(在西边;在东边)
收上郡(向北)
食诸侯(像蚕一样)
2.名词作动词
太阿之剑(佩戴)
灵鼍之鼓(陈设)
③却宾客以诸侯(成就功业)
3.使动用法
①遂六国之从(使……瓦解)
公室(使……增强)
③向使四君客而不内(使……退却、远离)
心意、耳目者(娱,使……欢娱;说,同“悦”,使……喜悦、高兴)
⑤而歌呼呜呜耳目者(使……畅快)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者……也”表判断)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非……也”表否定判断)
③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此……也”表判断)
2.倒装句
①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西于戎取由余,东于宛得百里奚,于宋迎蹇叔,于晋来邳豹、公孙支”)
②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内自虚而外于诸侯树怨”)
③并国二十(定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正常语序为“并二十国”)
④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宾语前置,介宾结构中的宾语提前,正常语序为“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
⑤举地千里(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举千里之地”)
⑥东据成皋之险(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东据险之成皋”) 
3.省略句
①民以(省略“之”,这)殷盛,国以(省略“之”,这)富强
②江南金锡不为(省略“之”,陛下)用 
③遂霸西戎(省略句,省略“于”,遂霸于西戎) 
4.被动句   
①江南金锡不为用(介词“为”表被动)
②百姓乐用(被动句,百姓乐于被用) 
5.固定结构
①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所以”,用来……) 
  原文和译文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译文】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外来人,我私下以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招纳贤士,从西戎聘请了由余,从东方的宛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都不是秦国人,可穆公任用他们,兼并了二十多个小国,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而富裕兴旺,国家因而富强,百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都对秦国顺从听命,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面吞并巴、蜀之地,北面收取上郡,南面夺取汉中,席卷了九夷,控制了鄢、郢二城,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向西侍奉秦国,功业延续到现在。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加强了王室的权力,遏制贵族势力,一步步吞并诸侯国,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外来人的功劳。由此看来,外来人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假如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任用,那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秦国也就没有强大的威名了。
开门见山,从高处立论,提出“客何负于秦哉”的观点,并简述“疏士而不用”的后果,为下文议论铺垫。
2.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译文】如今陛下收罗昆山的美玉,有随侯珠、和氏璧之类的珍宝,悬挂如明月的宝珠,佩带太阿宝剑,乘骑名贵的纤离马,竖立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灵鼍皮的鼓。这几样宝物,一件也不产于秦国,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为什么呢?如果必须是秦国出产的才可以使用,那么夜光宝玉就不会装饰在朝廷上,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就不会成为您的赏玩之物,郑国和卫国的美女就不会充满您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就不会充实到您的马棚,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颜料也不会作为彩饰。您用来装饰后宫的珍宝、充实堂下的姬妾、娱乐心意的器物、愉悦耳目的音乐舞蹈等,如果一定要产于秦国然后才可以使用,那么那些镶嵌着宛珠的簪子,缀有小珠的耳坠,丝织的衣服,锦缎绣成的装饰,就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而那些打扮入时、艳丽窈窕的赵国美女,就不会侍立在您身旁了。那些敲打陶罐瓦器,弹奏古筝拍着大腿,乌乌呀呀地歌唱来愉悦耳目的,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呢;那郑、卫一带的民间音乐,《昭》《虞》《武》《象》等乐曲,都是异国的音乐。如今陛下抛弃了秦国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的音乐,不听秦筝而要《昭》《虞》,像这样做是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宜于观赏罢了。如今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分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人士就要离开,凡是外来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您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可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描绘现状:详细阐述秦国宝物均来自各国,由此类比人才亦来自各国,不应疏散。 
3.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译文】我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就充足,国家强大人民就众多,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任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拒绝所有百姓,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一年四季都富足美满,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如今竟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排斥宾客以成就其他诸侯的功业,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方来,裹足止步不敢进入秦国,这就叫“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详细阐述后果:从正反两面考虑“疏士”的后果,用以劝谏秦王。 
4.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译文】物品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不出生在秦国,愿意效忠秦国的很多。如今驱逐外来客卿来资助敌国,损害民众来强大敌人,结果是对内削弱了自己,对外与诸侯结怨,而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相关资料

  《谏逐客书》《论李斯》阅读练习及答案
  《谏逐客书》《献秦昭王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谏逐客书》教案10
  优质课《谏逐客书》教学设计9
  统编版必修下《谏逐客书》原文及译文
  《史记·李斯列传》《谏逐客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谏逐客书》pptx课件(51页)
  《谏逐客书》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谏逐客书》ppt课件(67页)
  《谏逐客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谏逐客书》pptx课件(33页)
  《谏逐客书》《夏,齐孝公伐我北鄙》阅读练习及答案
  《谏逐客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谏逐客书》ppt课件(42页)3
  《谏逐客书》教案8
  《谏逐客书》《李斯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谏逐客书》pptx课件(39页)
  《谏逐客书》ppt课件(42页)2
  《谏逐客书》ppt课件(39页)
  《谏逐客书》pptx课件(34页)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7
  《谏逐客书》ppt课件(16页)
  《谏逐客书》理解性默写(二)
  《谏逐客书》理解性默写(一)
  《谏逐客书》ppt课件(42页)
  《谏逐客书》练习试题
  《谏逐客书》ppt课件(37页)
  《谏逐客书》教案6
  《谏逐客书》教案5
  《谏逐客书》pptx课件(35页)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3